理论阵地
理论宣传

首页 > 理论阵地 > 理论宣传

名家讲坛|以高质量创新驱动深圳宝安高质量发展

来源:宝安日报 发布时间:2023-09-20 10:41:01 字体:[ ]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需要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近日,多位专家做客宝安区委党校,聚焦创新引领及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学员们分享“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现代产业园区创新、元宇宙发展、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等相关行业前沿热点,现撷取部分精彩内容与读者共飨。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 童有好

  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近年来,我国优化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引领,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目前,已累计培育了创新型中小企业21.5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在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中取得了积极成效。

  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产业链韧性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保障。

  要持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一是加大政策精准保障。从科技创新、产业链配套、引才育才等方面深化政策举措,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地落实力度,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强融通精准对接。通过前期广泛征集,遴选大企业“发榜”技术需求,广大中小企业在全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平台上查看,积极参与“揭榜”。三是加强创新精准支持。深入开展数字化赋能、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全国行”活动,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四是加强服务精准供给。建立贯通国家、省、市、县各级公共服务体系的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广泛汇聚中小企业政策和服务等信息,实现与中小企业精准适配。

  国内著名产业园区管理专家、高级工程师 阎立忠

  产业园区创新引领变革势在必行

  产业园区是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企业集聚、协同创新、资源共享等特点。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产业园区创新引领变革势在必行。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高密度集聚之地,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已经成为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园区竞争也逐渐加剧,未来,我国产业园区将由高速发展的“增量时代”向增速下降的“存量时代”转变。

  数字经济时代的当下,传统产业园区已成为过去式,想要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相互促进,需要建设生态、集聚、完善、融合的高科技园区,这要求由原来的单一运营模式向“产城融合”模式发展。产业园区的定位与规划,需紧跟未来城市发展诉求,不断促进园区智能化、运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服务,打造创新型产业生态体系。

  未来不论是城市还是产业新城,都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城市规划配套符合产业发展,产业规划发展嵌入城市发展,产业与城市高度融合,相互促进,共同迈向高质量发展。产业园区的功能从单一的“产业”功能向多维的“产业、自然、社会”功能方向转变。园区不仅要加强推动产业发展的功能,更要加强为人服务的功能,将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融合,搭建宜产宜居的生态综合体。园区要围绕企业与人才的需求,构建深度服务、共享资源的平台,助力企业与创新人才共同成长。打造一体化生活服务体系,满足园区人才工作、居住、休闲的需求,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城。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孙松林

  元宇宙:数字经济的新风口

  从数字经济发展历程来看,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类社会从物理世界迈入数字世界。20世纪90年代,数字革命方兴未艾,开启了第一次数字经济的热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以及用户使用习惯的养成,数字经济迎来第二次发展高潮。

  备受关注的虚拟人概念和全息、AR等技术进一步向公众普及,并助推虚拟人在元宇宙应用场景的商业化空间打开。此外,NFT平台也不断涌现。虚拟人和NFT仍为元宇宙大框架下较快落地商业化的领域,分别对应元宇宙要素中的“身份”和“经济系统”。面对商业应用、政务服务场景的“产业元宇宙”异军突起,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成为投资的热门细分赛道。比起不知还有多少潜力可挖的游戏和社交市场,实体经济的数字化改造才是看得见的蓝海,无论是工业领域、智慧城市还是自然资源,都给了新技术更大的施展空间。在工业领域,数字孪生、VR/AR/MR等新技术在制造环节的深度应用,探索形成一批“数字孪生+”“XR+”等智能场景。

  按照市场普遍认同的“与现实世界相融共生的虚拟世界”元宇宙概念框架,其与数字经济一脉相承,对数字经济的政策规划或为元宇宙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此外在新型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将研发融合数字孪生、大数据、人工智能、边缘计算、XR、5G、北斗、卫星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智能工控系统、智能工作母机、协作机器人、自适应机器人等新型装备。互联网大厂加速“脱虚向实”,实体大型企业则努力拥抱数字化。元宇宙作为虚实结合的经典概念,为双方带来了机遇。

  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 杨建华

  京沪深三地创新生态系统的比较

  京沪深三地创新生态系统的比较主要有七个视角:

  一是经济视角,去年三地GDP排名为上海、北京、深圳,一般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排名也是上海、北京、深圳。深圳虽然都排第三,但其最大的优势是地均GDP非常高。

  二是产业视角,主要比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即北京、上海、深圳三地改变产业格局的科技企业型数量和产生周期的状况。北京互联网经济高度活跃,深圳围绕实业的活动高度活跃,高科技企业的GDP占全部GDP的比重,深圳明显优于北京和上海。

  三是技术视角。科教资源集聚程度北京优于上海、上海优于深圳。专利指标大湾区明显领先其他地区。在全球范围内处于技术领先型的高科技企业的数量以及对产业界的影响力,大湾区领先于长三角和京津冀,主要是华为系、腾讯系的企业在。

  四是资本视角。从创业投资金额和投资案例上看,2020年北京占比17.8%和15.5%,上海是18.1%和15.3%,深圳是8.5%和12.5%。从上市公司数量及市值情况来看,截至去年12月31日,三地总市值分别为19.6万亿、8.5万亿、7.2万亿,扣除央企指数,深圳、北京、上海分别为7.5亿、7.2亿、6.3亿。

  五是人才视角。移民文化深圳优于北京,北京优于上海。人才聚集度北京优于上海,上海优于深圳。人才政策深圳优于上海,上海优于北京。

  六是文化视角。北京为政治文化和创新创业文化交融的城市,上海为外资文化和国有经济文化并存的城市,深圳为移民文化和市场经济文化交汇的城市。

  七是服务视角。先行先试及创新发展政策的供给能力和有效性,三个城市各具特色,在公共政策的可获得性方面,以及政府服务的精准性程度上,深圳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在扶持重点科技企业做大做强上,有非常大的优势。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萍 通讯员 李婕